一座巨型“紙”城,呈漩渦狀向上擴展,映入觀者眼簾。
11月2日“成都·蓬皮杜:‘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開幕,菲律賓藝術家阿奎禮贊夫婦的巨型裝置《居所:他鄉(xiāng)計劃(這里、那里、到處)》亮相東郊記憶主展場,無數(shù)大小不一的紙箱建筑,密集地落在一顆碩大的“衛(wèi)星天線”上,成為展廳焦點。
“他鄉(xiāng)計劃”與“菲律賓南部的吉普賽人”巴瑤人有關,這些土著民族在蘇祿海周邊各個貧民區(qū)游蕩,那些紙箱常在人們返鄉(xiāng)時用來寄送貨品,成了遷徙、漂泊、鄉(xiāng)愁的標記。
藝術家此次采用工作坊形式,邀請成都當?shù)鼐用窆餐瑓⑴c,讓他們以硬紙板搭建夢想的房子,然后再把這些“房子”組合成眼前規(guī)模更大的裝置,這個巨型紙板大都會外形既像衛(wèi)星天線,又像庇護所的穹頂,下方還有一個集體活動的社交空間,觀者可在此聚集、休息、互動,項目傳遞了不變的社區(qū)理念,也呈現(xiàn)出社區(qū)演化的特質。
?
雙年展主展場東郊記憶 ? ?圖/成都傳媒文化投資有限公司
?
“全球都市”是蓬皮杜國家藝術文化中心2016年創(chuàng)立的一個專注于全球展覽及藝術研究實踐的平臺,首屆“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于2017年在巴黎舉行,此次落腳成都的雙年展是該平臺第二個大型展覽,也是蓬皮杜首次在中國城市進行“在地”策展實踐。
?
岷江漂浮系統(tǒng)(MFS IIIx3) ? ?圖/NLE Works
?
“我們關注藝術的多樣性,”項目總執(zhí)行人寧琤介紹,“最初我們希望展覽落地上海,但這次策展主題是‘去中心化’,索性遠離北京和上海,轉而在內地選擇一個文化重鎮(zhèn)——成都,也許可以產生更大共鳴?!?/p>
此次雙年展突破了美術館的圍墻,打破地域、文化、學科限制,設置了“全球都市:延展智慧”主展場(東郊記憶)、“水與未來生活”的岷江漂浮系統(tǒng)(錦城湖)、“城市與鄉(xiāng)村”駐地計劃(夾江)、“對話與工作坊”交流分享(方所書店)以及“X音樂節(jié)”(梵木創(chuàng)藝區(qū))五大板塊,來自二十多國近60組藝術創(chuàng)作者,在此展示各種形式的研究型創(chuàng)作,展覽從11月3日持續(xù)至明年1月6日,為觀者提供了一條獨特的觀看路徑。
?
演出現(xiàn)場 ? ? ? 圖/劉索拉(北京)音樂工作室 (攝影:清澈傳媒)
?
成都東二環(huán)的東郊記憶創(chuàng)意園區(qū)曾是國營紅光電子管廠,蘇聯(lián)式的老廠房建筑具有濃厚的工業(yè)風情,此次雙年展近50件作品在這個主展場展出,探討生態(tài)、科技與公共空間的永恒命題。
竹是蜀文化的代表元素,在新加坡藝術家黃漢明的《竹制飛船》中,竹制腳手架、竹凳等材質被充分運用。在他的敘事里,父輩的川劇演員和年輕的嘻哈一代同臺共舞,用穿越的科幻小說內核來連接過往和當下。
?
藝術家阿奎禮贊夫婦的作品 《居所:他鄉(xiāng)計劃(這里、那里、到處)》 ? 供圖/“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執(zhí)行組
?
這邊廂熱鬧麻辣,那邊廂悠然安謐。藝術家鄭波在老廠房的鋼筋叢林里重現(xiàn)一片生機盎然的竹林,將之定義為寫生區(qū)域。作品標題《格竹》取自王陽明,他為實踐“格物致知”曾格竹七日未果。在鄭波看來,在竹林中寫生會讓現(xiàn)代人暫時脫離高耗能的網絡,回歸原始生活狀態(tài),培養(yǎng)人與植物的親密關系和共情認識。他邀請每位參與者描繪一片竹葉,但繪畫的物質形態(tài)不可帶走,將用于堆肥,化成哺育竹林的養(yǎng)分,促成一次完整循環(huán)。
“我喜歡研究科學和竹子、釉料的關系,它們可以將不可見的東西放大,讓我們看到不可見的世界?!眮碜园拇罄麃喌膩喫姑鳌な访芩故且晃豢茖W研究型的藝術家,她為此次雙年展創(chuàng)作了一件陶瓷裝置作品《泛濫玫瑰紅色盆地》,其中釉料的原料就來自于當?shù)氐闹褡印?/p>
?
澳大利亞藝術家亞斯明·史密斯《泛濫玫瑰紅色盆地》 ? ?圖/“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執(zhí)行組
?
在樂山市夾江縣的千年紙鄉(xiāng)石堰村駐地三個月期間,史密斯邀請當?shù)毓そ?、居民一起參與陶瓷制作,并通過探索釉料背后的化學,提供關于當?shù)貧v史、生態(tài)、地質和文化的物證。史密斯關于當?shù)厣鷳B(tài)的取樣,用到了永川土、眉山紅泥,她在四川“紅色盆地”開展了與竹子、桉樹和茶葉種植有關的實踐,通過陶瓷與化學和環(huán)境科學的結合,找到了實現(xiàn)不同植物種類生態(tài)智慧的方法。
“成都平原林盤地區(qū)的竹子具有獨特的化學特征,因此釉料能夠告訴我們諸如經濟和文化類型、社會結構、河流遭受工業(yè)污染的情況等等人類活動的歷史,還有該地區(qū)生物和氣候的歷史——成型兩千多年的社會結構和灌溉體系必然留下了獨特的痕跡?!笔访芩共⒉皇请S意選擇了竹子,“竹子富含二氧化硅,這也是陶瓷的重要組分;此外,竹子的這一成分吸引越來越多的關注,可能被運用于未來的新技術和電子器件當中?!?/p>
在“水與未來生活”版塊中,成都錦城湖上出現(xiàn)了三座A字形結構圍繞中央的漂浮廣場——“岷江漂浮系統(tǒng)”(MFS IIIx3),由尼日利亞籍建筑師昆勒·阿德耶米與NLé建筑事務所設計,為人們創(chuàng)造了一處詩意的水上公共空間。
阿德耶米曾跟隨建筑師雷姆·庫哈斯參與一系列項目,2010年他在荷蘭創(chuàng)辦自己的建筑事務所NLé,這個詞在非洲約魯巴語中意為“在家”,旨在以建筑形式回應房地產投機、氣候變化、人口增長過剩等議題。
MFS是他為城市設計的一種解決方案,這一水上漂浮系統(tǒng)雛形為2013年在尼日利亞最大城市拉各斯建成的馬可可漂浮學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簡稱MFS),該項目作為一個建筑原型解決了馬科科社區(qū)水上臨時建筑的需求,阿德耶米將木制結構搭建在浮桶之上,建成學校的同時,也替社區(qū)居民奪回了本應屬于他們的公共空間。2016年,改進后的MFSII斬獲威尼斯建筑雙年展銀獎。
此次出現(xiàn)在成都的“浮島”由比利時布魯日的MFSIII發(fā)展而來,單體結構演變?yōu)榫哂胁煌δ艿亩囿w,材料則結合了四川當?shù)刎S富的竹材。在阿德耶米看來,湖上的漂浮系統(tǒng)不只是一個臨時公共空間,還是同當?shù)刂嗡幕蜌v史的一種融合?!昂褪郎显S多城市一樣,成都擁有豐富的治水經驗,能夠運用集體智慧和歷史智慧使水變成自己的領地,為人和環(huán)境創(chuàng)造空間?!?/p>
阿德耶米認為,隨著城市的擴張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人們應該將更多關注轉移到水上資源,而不是局限于土地資源?!拔覀冋谘邪l(fā)簡便的水上自建系統(tǒng),通過自行供水、供能及處理廢物,這種系統(tǒng)最終應是自我維持和生態(tài)平衡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