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心理咨詢,必須是慢性子,坐得住。因此,我們這一行對時間有一些不合時宜的理解:10天8天不短,3年5年不長。一個人風風火火地來了,只求一句話的解決方案,我們請他放寬心,一點一點來,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皩W會接納自己”,放在PPT上是一句話;落實到生活中,只怕就是一輩子的工夫。人過日子,不是一兩天就能脫胎換骨的。
心理咨詢陪伴一個人的過程,好像一條曲曲折折的山中小路:我們以為這段路值得一走,但要走多長時間?不知道。會不會兜圈子,走冤枉路?有可能。路的前方究竟有什么風景,能讓我們受用幾分?說不清。甚至有可能走到一半,發(fā)現(xiàn)是死路一條??傊沁@么個東西,時間花出去了,結果不一定。我會對每個走上這條路的人說:“你想好了?!?/p>
很久以前,一個來訪者問我:“為什么努力了這么久,我的病還是會復發(fā)?”
他的抑郁癥已經(jīng)吃過好幾年的藥。有時好,有時壞,反反復復。最糟糕的時候,他覺得又回到原點,過去的一切努力都打了水漂,連自己都對結果失去了信心。
我實話實說,告訴他:“沒辦法的事,誰都不能保證不復發(fā)?!?/p>
他很傷心:“那樣的話,現(xiàn)在做的事豈不都在浪費時間?”
當時我不知道該怎么回答他。從理智上講,確實,如果不能保證最后得到好的回報,努力的過程又有什么意義?后來我慢慢明白,那還是理智上的說法,而人的生命不能只講理智。否則,赤條條地來,赤條條地走,生命本身有什么意義?——意義是沒法只由回報來定義的。下一小時的棋,輸了,不能說這一小時過得沒有意義。
越是看不清結果或者結果不樂觀的時候,我們越能體認生命的這一重價值。末期的癌癥病人,仍在接受積極的治療,明知結果是一樣的,又何苦“浪費”時間和精力?旁觀者或許會做出自以為明智的結論,但那是因為他們沒有真的身處同樣的厄運。當我們說“浪費”的時候,還是在強調回報。這是大腦里的算計,就像在玩大富翁游戲,時間流逝,每一步都可以換算成結果:賺多少錢?占多少地?離勝利又近了幾分?
拋開這些換算,就會迷失,同時就只有面對存在本身。
而現(xiàn)代社會讓我們沉浸在這些換算里,越來越少有不計得失的機會。時間就等于金錢,每一分都要物盡其用。一生多少天,一天多少小時,就像牌局里的籌碼。
一切花時間又沒結果的事,在現(xiàn)代人看來都是冤大頭。如果看一本書沒有記住,這本書就等于沒看;如果談戀愛最后分了手,這段戀愛就不如不談;如果做一份工作沒有得到升遷,那當初找這份工作就是瞎了眼。我們現(xiàn)在跟朋友聊天吃飯,都要掂量一下收益和成本。對方值得我付出那么多時間嗎?我又能給對方帶來多少回報?人總要和能給自己帶來價值的人交往??墒沁@樣一來,還是在交朋友么?我們的感情豈不只是利益的交換?上班族自我管理:別想太多,上班就是為了拿工資。這樣一來,自己和機器人又有什么區(qū)別?
人情淡薄,生活無趣,有時是因為對時間算得太精。
不妨浪費一點。好的感情,在一起可以無所事事。“什么都不為,只要在一起?!爆嵥榈墓ぷ鳌o回報的辛苦、與病魔徒勞的抗爭,都是生命的組成?!坝惺裁匆饬x呢?”語言無法解釋。因為一旦找到理由,便不在它自身。攀巖的最終目的就是攀巖,正如寫詩的目的就是為了寫詩。生命的流動不息,不是為了流向某個地方,生命就是流動本身。
胡適說:“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的歡喜。”這話好就好在“歡喜”兩字。如果是“進一寸有一寸的回報”,意思就不對了。以有涯隨無涯,回報多一寸少一寸,沒什么區(qū)別,關鍵在心里歡喜。一個人認真走過一段路,既困倦,又茫然,也沒有什么收獲,但心里可以歡喜。哪怕是這樣走過了一生,也不錯。生命經(jīng)得起這些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