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讀者都知道我喜愛研究政治領袖,除了他們的功過和領導課之外,也包括他們的起居飲食等生活習慣。
所以當我知道《The Butler》(港譯《白宮管家》)這部電影在香港上映時,便第一時間先睹為快。
故事根據(jù)在白宮工作長達34年、先后服務過7位美國總統(tǒng)的前白宮管家尤金艾倫(Eugene Allen)的真人真事改編。
我本以為在片中可以看到很多美國前總統(tǒng)的趣聞軼事??赐曛?,發(fā)現(xiàn)關于總統(tǒng)的趣聞軼事,例如里根怕老婆、肯尼迪是一個“藥煲”、約翰遜為人粗鄙(愛在如廁時和人說話)、尼克松性格狡詐陰沉……這些都和我在各種書中讀到的差不多。
片中也講述了一個要服侍“左、右、紅、藍、綠”各式各樣老板的管家,如何自處和明哲保身,但電影的主線,卻始終是描述這位老管家與其大兒子,因為在黑人爭取平權手段上看法各異,有嚴重代溝,而掀起一幕又一幕的沖突和愛恨情仇。
男主角是位黑人,自小在十分艱苦的環(huán)境下成長,機緣巧合,再加上自身努力,得以擠身首都華盛頓的高級酒店工作,后來更機緣巧合,獲聘進入白宮當管家。
他相信只要刻苦耐勞,逆來順受,總有出頭天。服侍總統(tǒng),對他來說已經(jīng)是天大的光榮,而他所遇上的總統(tǒng)如肯尼迪等,他認為都是一等一的好人,愿意為黑人請命,只需要給他們多點時間,便可以克服頑固勢力。
相反,他的大兒子卻不信這一套,堅信“沒有抗爭,哪有改變”,只有通過抗爭,才能為黑人爭取到公義。
片中有很多這位兒子參與抗爭的經(jīng)歷,如最初參加“非暴力抗爭訓練營”,后來又參加“黑豹黨”,追隨激進黑人民權領袖Malcom X等。
兒子甚至因此而輟學,并屢次被捕入獄。父親看到自己辛苦賺錢回來供兒子讀大學,卻遭兒子辜負,憤而與其反目成仇。
這對父子其實代表了兩輩黑人的不同看法,也是“順從體制”與“反體制”之爭。
到了上世紀60年代末,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帶領民權運動登上一個高峰,總統(tǒng)約翰遜推動社會改革,希望促成美國社會種族和解,這種路線分歧仍沒有消弭。
馬丁·路德·金當年的年輕助手杰克遜,以繼承人的姿態(tài)自居,繼續(xù)領導黑人抗爭,攻擊主流社會依舊歧視黑人,并要求白人為過去和現(xiàn)在的種族歧視罪孽負責、贖罪,作出補償,例如種種平權措施。
到1988年,杰克遜甚至競選民主黨總統(tǒng)候選人提名,雖然最終敗給民主黨另一候選人杜卡基思,但仍顯示了這一派的政治實力。
另一派人卻認為,民權運動之后,美國推動的一系列改革,為黑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這正是走入體制,進一步改善黑人福祉和命運的良機。
于是,一些黑人才俊放棄了體制外的抗爭路線,也不再怨天尤人,張口閉口以受害人自居,反而努力讀書,發(fā)奮工作,力爭上游,以表現(xiàn)爭取白人和主流社會的認同,改變他們對黑人能力的偏見,攀登社會向上流動的階梯,占據(jù)體制中的樞紐位置,從而進一步改變美國。
代表性的成功例子,當然是小布什任內(nèi)的兩位國務卿,鮑威爾和賴斯。
他們的出將入相,都顯示黑人也有出頭天,成為走體制內(nèi)路線成功的有力證據(jù)。這些黑人甚至相信,他們要走出狹隘種族圈子,因為他們要領導的是一個國家,甚至是整個世界,而不是一個小小的族群。
電影的結尾,走過半個世紀的崎嶇民權路之后,兩父子終于冰釋前嫌,一起為奧巴馬助選,并以這位首位美國黑人總統(tǒng)當選,為父子情仇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