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 圖/沈煜
梁永安,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50后”,一位在B站上面向年輕人源源不斷輸出愛情、人生、職場等話題內容的“超級UP主”。在這些視頻中,他衣著樸素,有點不修邊幅,似乎還不那么習慣面對鏡頭,但這些絲毫不妨礙他的持續(xù)火爆。
2017年5月,梁永安受“一席”之邀準備做一次公開演講。他想當然地認為是讓他講述自己專業(yè)領域的內容,“那肯定是講文學——為什么去愛文學,在文學里遇到一些什么人,然后發(fā)生哪些有趣的事?!?/p>
“但到深圳和對方一交流,他們說也不一定,你可以講講你自己覺得當代青年生活里最矛盾或最焦慮或最需要面對的事?!?/p>
當時,他剛讀完美國社會學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寫的《單身社會》,加上自己身在校園對青年學生的近距離觀察,就有了《在單身的黃金時代,我們如何面對愛情》。
35分鐘的演講視頻在網上一經推送,點擊量一下子達10萬+,之后數日一路攀升,最終達120萬。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相應的文字稿內容也被大量轉發(fā)、分享。梁永安意識到,自己觸及的是一個很普遍的社會問題。
在合作方推動下,他把自己的思考和觀察進一步擴充、細化,選取初戀、分手、前任、孤獨等35個關鍵詞,又做了《梁老師的愛情課》系列課程?!稅矍檎n》第一季6集上線后,繼續(xù)在各大合作視頻網站占據點擊率高位。
《愛情課》走紅后,一些頭部內容公司、視頻網站紛紛找上門和他商議合作。目前,梁永安在B站上擁有近60萬粉絲,其中既有大量來自復旦、交大等高校的“95后”、“00后”在校學生,也有年齡在三四十歲之間、事業(yè)有成但受困于婚戀問題的都市白領。
一名“50后”中文系副教授為何能受到廣大年輕人的追捧,他的愛情課何以觸動如此多“90后”、“00后”,乃至已步入中年的80后內心深處的焦慮?
?
?
槐花,兩個大問題
在復旦大學附近的一家咖啡館里,我見到了梁永安。
我?guī)еS多充滿緊張感、急迫性和散發(fā)著青春荷爾蒙的問題而來,同時有所懷疑和保留——這些困擾過一代又一代青年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真有所謂的答案么?在現實世界中,他的愛情課是不是一碗廉價的情感心靈雞湯?
我們從清晨的咖啡香氣談起,節(jié)奏變得緩慢而悠長——他回憶起在北方的童年,每到槐花開時,女孩們一早起來摘下槐花,把它浸在小木盆里的清水中,然后拿個楊木梳沾水梳頭,一下一下地梳,一梳個把小時——“其實她不光是梳頭,是在一天開始的時候,把自己上上下、整個身心都梳理了一遍。”
“所以現在大城市里有些女生脾氣急是有道理的,一大早起來就跟打仗似的,哪有這個閑心?!彼f。在這樣充滿緊張感的現代生活里,一個人如何能談得好戀愛呢?
事實上,當我的一位女友Andy無意中得知我要去復旦采訪梁永安時,連日追著我問——你要問他什么問題?你們后來究竟聊了些什么?梁老師是如何回答的……
Andy,年過三十,畢業(yè)于北美排名前三的商學院EMBA班,在某知名跨國公司已晉升到身為女員工的職業(yè)天花板,目前有跳槽打算的她手握三個offer,包括一家正在風口期的互聯(lián)網巨頭、一個到北美工作的機會。在出差占據了一年近三分之二時間的工作狀態(tài)中,她還見縫插針地健身、美容,以及上鋼琴、畫畫、芭蕾、烘培等各種提升自我的課。
另一方面,她單身,獨居在市中心一套120平的房子,為尋覓Mr. Right煩惱不已。她曾有兩段戀情,一段是自學生時代延續(xù)整十年的初戀,一段是海外求學期間的跨國戀。而在見證她戀愛故事的閨蜜眼中,兩位男主都是不折不扣的“渣男”。
我還沒來得及告訴她:我和梁永安談到了“渣男”、“渣女”,還有內耗、原生家庭、親密關系和愛的能力,以及當下的年輕人如何完成兩大問題——找到自己喜歡且有價值的一兩件事,并找到那個自己真正喜歡的人。
?
?
小說,電影,哈姆雷特困境
小說和電影,是梁永安提出和回應這個時代的愛情問題的工具。
這出于兩個考慮:一是避免在公共平臺冒犯隱私——在數十年的人生閱歷中,這位生活的旁觀者已經積累起數不清的人生故事與腳本,更重要的,那些歷史上優(yōu)秀乃至偉大的小說、電影、戲劇等藝術作品,往往都揭示了那個時代的社會問題和人的內在精神、情感困境。
完成于1850年代的法國小說《包法利夫人》,誕生于女性欲望展開的時代;出現在美國拓荒時期的《小婦人》,則展現了女性在當時的人生選擇。在而《簡愛》所代表的現代愛情模式中,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人與人的精神對話。
在梁永安看來,當下中國社會的年輕人所遭遇的,正是哈姆雷特式的困境——作為個體的人和展開的復雜世界之間的對撞和沖突。
“因為哈姆雷特是作為一個獨立思考的人出現的。以前古希臘悲劇像《俄狄浦斯》,都是關于英雄和神的意志之間的沖突,最終悲劇被打開,英雄承擔自己的毀滅。但在《哈姆雷特》的戲里,鬼魂一開始就出來,說出自己是被謀殺的,但哈姆雷特還是一切要經過自己的理性判斷,包括排練殺人戲、去測試當事人的反應,一個勁兒地在思考:為什么發(fā)生這樣的事、到底要怎么行動、該對人怎么認識?!?/p>
“哈姆雷特很猶豫,顯得很弱小,他始終有一個作為個體和世界的不對稱問題。今天的青年就更是如此,因為你的上一代是剛從農業(yè)社會走出來的,沒傳遞給你應對這種多元性、荒誕性的經驗,以前那種‘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邏輯已經套不住了?!?/p>
?
?
那么,然后呢?
現在的梁永安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網紅級“愛情導師”,盡管他并不喜歡這個稱號。
《愛情課》走紅后,一些頭部內容公司、視頻網站紛紛找上門和他合作,幾家出版社、書商為了搶到書稿近乎“大打出手”。新近,他還受邀上了情感、婚戀類的網絡真人秀——在B站《屋檐之夏》、《90婚介所》中充當“觀察員”。
知乎上,一位網友在回答如何看待越來越多大學教授走紅網絡,以梁永安和另一位高校背景的B站UP主為例,認為這些高知人群走向公眾視角,“能為非常廣泛的群體問題提供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也可以隔著屏幕當年輕人的樹洞?!薄靶g業(yè)有專攻的他們,在我們心里會比對常人更多了一份信任?!?/p>
“00后 ”復旦女生小嚴和小齊正是梁永安的60萬粉絲之一。她們目前大四在讀,即將畢業(yè),課余常上B站刷他談愛情、考公、工作等話題的內容,希望從中獲取一些幫助她們解答人生困惑的養(yǎng)分。
“我覺得他能從文學作品包括電影里發(fā)掘出很多東西,啟示我如何面對看似負面的種種,雖然可能會有‘道理我都懂’的漂浮感,但至少這也是一種慰藉的存在,還挺能平穩(wěn)我的心態(tài)的?!毙勒f,隨后又補充道:這種慰籍和影響更多是審美意義上的,“面對現實狀況的時候,真不一定有用?!?/p>
而正在一家媒體實習的小齊對梁永安用文學、電影來為現實生活提供建議的方式心存疑惑,她同時也是B站上另一位因談婚戀問題而爆紅網絡的復旦社會學學者沈奕斐的粉絲。
“比如《傲慢與偏見》只寫到達西和伊麗莎白在一起了,但之后的生活呢,譬如會有家庭出身造成的關鍵差異嗎?文學故事里可以有結局,但人生就比較復雜了。”她在微信上和朋友探討著。
革命之路 (2008)
在采訪中,梁永安闡釋了精神共鳴和共同理想在相愛中的至關重要性,幾次援用了電影《革命之路》里的情節(jié)和主角間的對話。這部電影講述了“二戰(zhàn)”后兩位波西米亞文青April和Frank如何相遇、碰撞出火花并墜入愛河。“如果是情侶,我覺得兩個人一定要互相問問April問Frank的這個問題——你想做什么?你期待的理想生活是什么?”他強調說。
然而,電影在后半程急轉直下,兩人在隨后的郊區(qū)中產階級婚姻中日漸隔閡、失去交流。Frank在平庸無趣的工作中消磨了心智,需要靠出軌來給生活尋找刺激;而困在家中的April郁郁寡歡,并痛苦于溝通的無效、愛人的不忠。為挽救婚姻,April提出去實踐當初兩人的共同夢想——把家搬到巴黎去。最終,Frank為了一個升職機會選擇留下,而 April在自行墮胎流產中死去。
曾因執(zhí)導《美國麗人》而獲奧斯卡獎的導演薩姆·門德斯一如既往地沒有給出任何亮色。片尾,目睹了這一切悲劇的鄰家失聰老人面對絮絮叨叨這一切的妻子,扯掉了自己的助聽器。
?耐人尋味的是,出演April和Frank的,正是史上最賣座浪漫大片《泰坦尼克》的兩位主演: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和凱特·溫絲萊特。一位電影發(fā)燒友犀利地評論說:如果杰克當初沒有死于海難,這會是杰克和蘿絲婚后十年的真實寫照。
泰坦尼克號 (1997)
等到下次再相會,我決定要和Andy、梁永安一起聊一聊這三部電影。
?
人:人物周刊? 梁:梁永安
“在愛情這個地方,我們可能需要打破很多東西”
人:現在兩性之間的對立似乎越來越厲害,在網絡空間經??吹絻尚灾g對罵,男的罵女的是“拳師”,女的罵男性是“直男癌”、“普信男”等等。
梁:這是很可惜的,對罵的都是很優(yōu)秀的一批男女。但是,為什么現在會出現這么多感到不適的女性呢?在傳統(tǒng)社會,像李清照這樣的女性很少,大部分都是待在家里料理家事,是作為男權社會的一部分存在著的。而到現在,受過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每年招生一千萬的大學生里,有一半是女生。但是女生通常還是想找一個比較強的男性,那比較強的男性比例并沒有放大,然后你說女生那么大一塊優(yōu)秀分子該怎么辦?
所謂的A女越來越多,她不希望委屈自己,同時又越來越有獨立性,不想讓自己將就。當然我也見過將就的,就是兩個人特別懸殊的。隨著社會發(fā)展,這一塊很優(yōu)質的女性到底要怎么應對?在這么一個轉型社會里,就有大量交錯的、包含著傳統(tǒng)的巨大壓力,讓女性感覺更無所適從,特別難以自處。而女性從傳統(tǒng)角色的改變和脫離,當然也讓男性感受到了巨大的不安全感。反過來看,女性也可以放大自己的選擇范圍。因為人和人之間不光是一個學歷、收入、社會地位的(匹配),它還有其他方面。在愛情這個地方,我們可能需要打破很多東西。
?
人:我認識很多各方面很出色的女性,她們都認為感情是一件高風險的事,里頭不確定性特別多,如果碰上“渣男”,傷害會很大。在這個時代,戀愛的高風險有可能要比個人創(chuàng)業(yè)更甚。
梁:這還是因為我們今天的年輕人現代性發(fā)育不足,對愛情的認識還是不夠,以為愛情是一個得失,以實現不實現為衡量。
其實愛情是一個很主體性的事情。我覺得愛情就像挖礦,它就像一個地下300米的煤層,然后你去挖,所以你要拿出自己100%的信任還有熱情,而不是看對方是如何投入的。你要百分百地去信任,這就真正叫愛過。愛過之后也許對方沒到達,然后就挖到150米就停住了。這個所謂“煤”,不是和對方的結果,是自己內心深處有那個真正燃燒的東西。
我的理念是愛就是一個過程,不在于結果,就怕你顧及結果,然后連愛過都沒有,路上打著折,心里保留著一大部分,那就像做買賣了,然后到分手時刻,好像覺得很輕松地把“渣男”放下了,其實等于沒愛過,因為在過程中是有折扣的,而且我覺得那些真正100%愛過的人,不會去罵前任是“渣男”“渣女”。因為我愛過他/她,我生命的這一階段沒有遺憾。
而且,對我們今天的年輕人,在目前的歷史條件下,你完全不能保證一個人有多少把握可以把戀愛談好,為什么呢?我們今天的真實是變化的真實,一個人讀本科時可能是這個樣子,到讀研時,他的意識世界可能放大了,因為我們這個社會變化太大了,他可能接觸到更多社會面,他發(fā)現自己原來看到的很多東西是幻象,是要改變的,但他確實是真誠地在生活。完全不像以往農業(yè)社會里,人是不變的,今天的人是在變的。
如果因為這一點,你就患得患失,這輩子就根本不可能談戀愛,即使表面上在談,實際上不可能談。就是為什么說愛情像信仰一樣,它不是一個理性行為,理性行為一定要有一個強烈的邏輯,但愛情不是。
?
人:所以,要有能力把戀愛談好,首先是要完成自己人格的成長?
梁:從這個意義上說,愛情不是每個人生來就有的東西,他確實要一個人的人格、精神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什么階段呢?
當然它有自然屬性,但另外一方面,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出生兩次,第一次就是父母親生你,身體來到這個世界上。第二次就是精神出生,然后在世上有自己的判斷,識別自己的價值觀。在這個過程里就開始有愛情問題了,你自己的生命要跟什么人一起生活,然后共同追求什么,你首先自己要明白或者一定程度上有這個意識,然后才跟另外一個人有精神、感情或者價值相遇。
今天很多人其實根本就沒有“第二次出生”,他就是隨大流,社會流行什么,他自己就去做什么,無非想做得更好。譬如主流追求做社會精英,那我也跟著做,但是我要更努力,就沒想到我可以有另外一個活法,這個世界可能有另外一些價值。
真正的現代愛情,就從《簡愛》開始,就是一個人的精神有了一個對象,是精神和精神的對話。我覺得很多人根本沒想這個問題。其實,這是尼采給我的影響,尼采就主張他的那個上帝死了,人就是自己的上帝,要自己創(chuàng)造。魯迅也深受他的影響。這對人要求很高,你要忍受孤獨、荒誕,忍受各種各樣的外部懷疑。在這個過程里,你可能會遇到跟你有共感的、跟你在這些方面能互助的人。沒過這個關,就不叫青春,也就很難有精神上的“第二次出生”。
?
人:你怎么看待原生家庭給人帶來的影響。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認為,因著原生家庭的傷害,自己沒有能力去進入、維系一段親密關系。豆瓣上就有一個“父母皆禍害”小組。
梁:西方文學里有大量這樣的主題。在中國,情況就更特別了,因為“90后”的上一代人是裂變的一代人,正好處在農業(yè)社會結束、大規(guī)模建設工業(yè)社會的歷史時期,而這個過程中又伴隨著全球化帶來的很多新因素。所以出現了一代人的漂流和裂變,等于是一個人原有的生活地基裂開了,要重新建立一個生活。
從這個家庭出來的孩子可能沒有理解到這背后的社會歷史,他會有一種生活的破碎感,表面上好像還是維持得很平靜、平穩(wěn)。但在內心深處,在他的童年或者少年時代,缺了一份傳統(tǒng)親情給予的那種濃濃的溫暖。
從情感角度看,這些父母也很不容易。我有個學生,他出國留學前,父母來到上海,請我們去一個很好的餐館吃飯,氛圍很好。再過一年他回國探親,路過上海來看我,告訴我他父母已經離婚了。他們其實早就要離了,就等著孩子畢業(yè)。我想起當初大家一起吃飯的場景,我是完全沒看出來。等我們長大了,回頭再看,可能慢慢會理解父母一代也真是不容易。我覺得需要有一個最基本的理解:上一代已經按照他們自己所設想的美好生活付出了他們全部的努力。
?
人:一個人有能力去戀愛、生活,包括與上一代和解,歸根到底還是與精神意義上的“第二次出生”有關?
梁:所以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就是一個年輕人一定要逐漸認識世界;第二個,人就一定要認識自我,知道自己是個獨立的、但有很多缺陷的個體。我覺得很多人的設定是沒有把自己看作是有很多缺陷的,總覺得問題都是別人的,不斷抱怨環(huán)境。一定要認識到自己也有很多缺陷,因為你過去一直在一個向度上、某個方面生長,必然缺失很多東西。第三點就是必須認識生命,這個世界不是光有你活著,整個世界的眾生都在活著,所以熱愛生命,認識生命,認識到全世界的生命都有共同性,也有差異性。
我認識不少很優(yōu)秀的年輕人,男性女性,特別是女性,她們有特別強烈的不適感,認為社會對女性特別不友好,而她們自己的專業(yè)和視野各方面都很好。我也承認她們確實處境艱難。但是反過來說,我也要說一句話,你要充分認識自己是充滿缺陷的,不能光說是外部環(huán)境或者當下社會如何不能滿足自己的某種期待。畢竟,人類社會和它的發(fā)展歷史不是一個人為主觀上可以完全改變的。此外,我們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可能也有很多誤區(qū)。